首页 资讯 正文

西宁市光华小学开展河湟湿地项目化研学实践活动

体育正文 152 0

西宁市光华小学开展河湟湿地项目化研学实践活动

西宁市光华小学开展河湟湿地项目化研学实践活动

青海新闻(xīnwén)网·江源新闻客户端讯(记者 崔永焘 报道)当六一儿童节(értóngjié)的欢声笑语与端午佳节的艾草清香相遇,传统文化与湿地(shīdì)生态的碰撞在河湟湿地绽放出别样光彩。端午节前,西宁市光华小学依托“湿地二十四节气”课程体系(kèchéngtǐxì),组织百余名师生(shīshēng)开展“双节融合(rónghé)”主题研学活动,通过跨学科实践探索湿地奥秘,传承端午文化,为青少年打造了一堂生动的自然与人文融合课。

活动(huódòng)前期,学校联合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及交警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,结合(jiéhé)湿地保护(bǎohù)与端午民俗设计了课程框架。教师(jiàoshī)团队通过“湿地知识小课堂”“安全出行培训”等环节,以图文、互动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,为实地研学奠定基础。

湟水国家湿地(shīdì)公园讲师马成龙通过趣味问答、标本观察(guānchá),带领一、二年级学生认识湿地动植物,孩子们用彩笔绘制“自然图鉴”,记录下黑鹳、斑头雁等珍稀(zhēnxī)物种的形态特征。

西宁市中医院医师现场讲解中药材配伍(pèiwǔ)原理,学生(xuéshēng)亲手缝制艾草香囊。药香与粽叶(zòngyè)清香交织,传统文化在指尖传承。西宁交警(jiāojǐng)五大队的民警为“葵园小交警”开展交通指挥手势培训,研学途中,学生化身“安全引导员”,在实践中强化规则意识,成为街头一道亮丽(liànglì)风景线。四年级学生用枯枝松塔创作“湿地动物乐园”,五年级通过植物拓印、黏土塑形定格(dìnggé)自然之美,六年级则以科学标本(biāoběn)制作留存湿地记忆。活动将艺术创作与生态观察深度融合,学生们(men)在实践中感悟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

“孩子(háizi)们用眼睛发现生态(shēngtài)之美,用双手传递文化温度。”光华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王红霞表示,此次活动是学校“湿地+”课程体系的延伸,未来将持续深化校馆合作,开发更多沉浸式实践课程,助力(zhùlì)青少年成长为(wèi)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与传播者。

夕阳西下(xīyángxīxià),少先队员们带着亲手制作的标本、香囊和满载的知识返程。这场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探索的研学(yánxué)之旅,不仅为双节增添了文化厚度,更(gèng)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热爱自然、守护家园的种子。

西宁市光华小学开展河湟湿地项目化研学实践活动

相关推荐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请拖动滑块解锁评论验证通过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